有关战国时各国疆域比较,没有查到可信的学术研究成果。
{4}(P112-115)换言之,市场化运动是一场经济、社会革命,本与资产阶级革命相互伴生、支撑,若任其发展,则会出现革命吃掉自己的孩子的毁灭性后果。中国同时面临三代社会法问题,制度需求强烈,应以全球正在探索的第三代社会法为主要资源,科学建构社会法。
此案引发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推动了相关法律的修正。此后,欧美国家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政策和制度调整。从经验上看,欧美日与金砖四国、大量的发展中国家显然差异极大。这种社会契约的主体是有产者与无产者、精英与平民、国家与公民。(一)关于社会法的产生机理和其对市场经济的重大调整功能 英国社会学家、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的理论研究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病理学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在无法替代市场经济、市场社会,即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波兰尼设想的新型文明,也难以依赖其他乌托邦的相当长时代,人类还需要接受市场经济、市场社会这种较不坏的安排,由此,社会法就构成了广义的、新型的社会契约与伦理基础,形成了新的对价关系、结构—承认、尊重和保障产权及其秩序,与承认、尊重和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权利之间,互为条件或对价。唐钧:《社会政策: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我不否认,并且中国历史也证明,有女性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承担皇帝的政治责任,甚至非常杰出,如吕后、武则天等。
[49]由此也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年唐太宗看到众多进士参加科举考试时,会高兴地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贵族制也同样必须以共同体为前提,以维护这个共同体为前提。秦林芳:丁玲与周扬,《书屋》,2005年6期。在没有人拿出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来,我只能暂时先认为亚氏的这个标准属于并是仅限于古希腊的地方性知识。
若较真,这个说法就一定不成立,民主制一定不真的是一个传统。欧州中世纪的疆域较大人口较多国家没有一个有过民主的实践。
[2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同前注6,页7。有些人即便是励精图治,试图甚或成功实行了某些社会变革,包括如汉文帝和汉景帝这样的明君,甚至后者平定了七国之乱,但他们在更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有为君主开创的基业,借助的是前辈创设的宪制和积累的政治合法性,依靠的是这个宪制选择和聚集的官僚,这就意味着他们会受到并接受了宪制和祖制(其实不过是另一类宪制)的制约,受到并接受了官僚体制和系统的约束,受到并接受了社会舆论天理和常规的约束,他们可能因某些成就而被后世称为明君,甚至中兴,但本人却不算有为皇帝,有些还很可比较平庸。都不过是对已经存在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共同体(polis)予以某种政治构成(constitute)。这里的君或天子或皇帝都不是某个具体人,而是整个国家精英政治的制度要素。
[41] 分别见,司马光传,苏轼传《宋史》(册31),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页10764以下。以及.道德辩论只是加深分歧,而不是沟通分歧(波斯纳:《道德与法律理论的疑问》,同前注37,页8。以上仅仅是对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一个理论分类。有很多很多人会说,这反映的是传统中国重男轻女。
因为,当相关地理和社会条件一变,例如疆域稍大和人口稍多但时空距离距离古希腊都非常近的罗马共和国就不是民主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控制精英内斗的后果。
民主制不但容易产生不利精英的反智主义,想想想苏格拉底之死,而且民主政治的更迭频繁还趋于政治的高度机会主义,直至可能导致政治的极端流氓化。只有在这种语境中,阿克曼教授所言的宪制时刻(constitutional moments),才并非妄言。
后世精英读史时屡屡感叹,只是一旦置身其中,又鲜有醒悟。在这种竞争中,受损的是政治治理和高层的政治秩序,是皇权,是中央集权。而最著名的要数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长安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并将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全部被赐死,迫使李渊立自己为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13]若是在今日河南省大约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致散落着3000个村庄,约300万人口,即便是一马平川,没有太大的山和河的隔阻,也无法,首先以民主的方式形成一个国家(人们会质疑为什么要形成一个国家?甚至会问什么是国家?),然后以民主的方式来决策和治理,无论这个民主是界定为全体成年人投票决策,还是每个成年人轮流抽签参与治理,还是境内各地统一选出政治文化精英(且不论如何界定)来决策治理。这个期待有一定的行为主义和心理学根据,因为任何人的偏好都会基本稳定,行为会有一定格局,通常都会多一事总不如少一事,因此更少可能折腾,更可能以烹小鲜的方式治国。又见,子曰∶‘直哉史鱼。
支持这一点的最显著证据就是上一节提及的,无子有女儿的皇帝也不会让女儿不继承皇位,而是从皇家宗室另选男性继位,尽管女儿的血统要比另选的任何男性都近。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页22。
因此这种受制还一定不是规范要求,不是理想,而是守成君主治理下的常规政治生态。上述分析也还表明,这个制度,既非为了皇帝,甚至也并不仅仅为了皇室,而因为在皇位和皇权继承上直接寄托了朝廷内外众多中高级官僚的政治理想、预期和利益,关系到高层政治稳定和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安定,而最终的获益者是天下普通百姓。
它是中国古代精英政治的构成性要素。中国百姓对作为个人的政治家会有道德评价,但对作为政治家的个人却不用道德作为判断标准,对政治家的判断标准是其政治实践的后果,是对于整个天下的利弊。
其实,即便中国秦汉之后的皇帝制与西方政治学一人治理的君主制全等,那也不丢人。而这些特点与一人之治的皇帝政治生涯很难兼容。以及最重要的,对上述这一切措施和手段的合法性必须有一种全社会的认可。而历代凡乱世,重要标识之一就是皇帝在位很短,更替频繁,因此引发了各种形式的政治动荡。
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是政治的悲剧,也是皇室家庭的悲剧。作为皇位继位者,即便不是太年幼,他也会因年幼比其他王子更缺乏政治实践的历练甚至毫无政治经验。
[72]但为了天下,他们会支持自己的子弟参与新王朝的政治——即便是同他们鄙视的少数民族政权合作。而古代中国并没有其他超越地区的政治、经济组织机构或个人,唯一可能代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只有皇帝,也只剩下皇帝。
这就是刘邦所谓将将,而非将兵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老庄的君王南面之术,需要法术势的结合。这是一个半岛和海洋群岛地区,多山,可耕地少,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农耕业,因此在沿海平坦地带形成了数百个各自独立但不大的国家——城邦,其实就一些聚居地,最小的还不如时下中国北方一个稍大的村子,最大的也就像如今中国苏南一个不小的县城。
绝大多数皇帝或是没有这样的能力,或是没有赶上这样的历史机遇,因此历史和社会也就未要求他,推进重大的社会革命和体制创新。18世纪后期,位于北美东海沿岸的各美洲殖民地,交通通讯颇为发达和便利,科学技术文化也很不错,也已经有了政党这样的选举机器,但全美人口300万(尽管选民还不到十万),[16]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也没有选择民主制,重要原因之一就因为美国政治家清楚意识到他们建立的是一个大国。而所有这些,在古代,在大国,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当然中国皇帝的正统也常常同皇家血脉相联系,只是,正统的核心是政治规则,而同血统的联系并不真的那么强。
因此,帝制可能有什么社会的功能吗?以及对于谁的功能?仅仅对皇帝吗?而作为制度,其利弊究竟何在?哦,首先的一个问题也许是,它还曾有过利吗?但最重要的是,今天还有必要并因何要关心这样的已经过去了的问题? 在现代中国持续了100多年的有关民主的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笼罩下,在一个从理论层面看本应最激发人们自由思考的时代,古代中国的这一重要制度,除了接受抨击批判外,几乎成了政治学、法学界研究不允许有其他答案的问题。不大可能商业,社会地位太低——中国俗话历来是富不如贵,而且各种风险太大。
因此,在如今被贴上专制标签的中国历史才一直会有皇权与相权之争。尽管没有明文规定,社会对皇权继承和继承者都有一些最基本的制度期待。
[55]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同前注35, pp.215-230. [56] 1958年9月28日法国通过全民投票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1962年10月28日全民投票建立了总统由全民直接普选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的制度,目的就在于维护法国稳定和复兴。分类总得有点实在的意义吧,而用亚氏的标准来分类中国历代君主,对研究和理解历史毫无裨益。